新场所,新管理,新学者,中国研究院新学期新气象
发布人: 姜媛   发布时间:2017-09-19   浏览次数:


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在研究、咨政、传播和培训等各领域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受到有关方面大力肯定。研究院工作也一直得到复旦大学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校党委书记焦扬同志出任中国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亲自推动有关工作进展。


2017年9月新学期伊始,中国研究院搬入光华楼东主楼7楼新址,在宽敞明亮的新办公环境中,立即展开新学年的工作。


实施新管理架构


2017年9月8日星期五下午,研究院成员于701召开大会,宣布实施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



张维为院长首先发表谈话,他说:中国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成绩巨大,获得各方认可,有很好的声誉。中央智库办的简报连续提到我们的成果。我们的政治、经济、新媒体三个研究板块都有相当的影响力。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决定要做的事情,就要思考能不能做到国内做好。我们成绩是比较大的,也要看到问题。我们刚刚建立时规模非常小,行政人员非常少,管理跟不上。去年我们成立了改革与创新领导小组,对学院领导班子、财务制度等进行改革。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考察了其他智库机构,拿出了最新的改革方案。



张院长介绍,新的方案思路是把学术和行政分开,把全院管理架构划分为两大板块,专人管理。首先是“研究与教学部”,由范勇鹏副院长负责,做强我们的研究、资政、教育和培训工作。话语传播也是中国研究院的特色,现将信息传播与行政工作放在一起,成立“信息与行政部”,由具有传媒和运营经验的余亮研究员负责。之前我们的研究人员做了很多行政工作,今后将专心投入学术研究工作和资政建言工作。研究员方面,在剥离部分行政工作的同时,将考虑成立一些学术研究中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带一路、复杂经济学、新媒体话语等方面的研究。



随后,范勇鹏副院长谈研究教学设想,鼓励以个人研究员为核心,建立几个成型团队,本学期新开两门研究生课程,要做好教学实践探索工作。余亮研究员谈新管理设想,表示分工不分家,信息管理工作是全院流畅工作的基础。



充实研究队伍


张维为院长隆重介绍了两位即将加入的实力学者,一位是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的张乐天教授,多年来收集成吨的民间日记、书信、档案纸质资料,其中蕴藏丰富的中国社会实际经验。张院长说:“掌握资料就能掌握对中国事情的解释权。”另一位是国际著名学者,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他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又译《大国雄心》)为西方人重新认识中国崛起击响了发令枪。他将成为中国研究院第一位国外访问教授,本学期将驻站中国研究院,并开展若干授课与演讲活动,其中包括四次中国社会主义专题讨论会。


(马丁·雅克研究员)

张乐天教授说,自己把学术当做生活方式,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自己不懂资政,但社会生活资料可以为智库资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解中国模式最好的东西,我们提供最好的群众资料。希望年轻研究员在资料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研究。


(张乐天教授)


张维为院长说:我和张老师有相同的收藏资料的兴趣,我们很多研究人员本身就对这些资料兴趣很大,这些资料中的很多故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未来还可以考虑由“观视频工作室”拍成视频故事,感召更多的90后甚至00后。

新课程开课

9月11日晚和13日晚,中国研究院《国家的政治学》、《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两门课程先后开课。分别由范勇鹏研究员与张维为教授领衔教授。在13日晚上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导论课“何谓中国道路?何谓中国话语?”上,旁听学生坐满了座位,除了中国学生,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也有不小比例。授课教师张维为教授给同学们留出充分的互动讨论时间。听课同学畅所欲言,就中国成功经验,中国现代化道路能否走出西方窠臼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本门课程一共36学时,将由张维为教授、寒竹研究员、文扬研究员、Martin Jacques (马丁•雅克)访问教授共同开课,帮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中国道路及其主要特点,了解中国话语的核心概念,了解这两个领域内最前沿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培养学生进行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原创性研究的初步能力。


张维为院长谈中国发展成就时候常说,我们有一手好牌,千万不要打坏。中国研究院在新的征程当中,同样将珍惜宝贵条件,继往开来,为复旦大学学术创新和中国模式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研究院余亮,钟晓雯报道】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