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院代表团一行访问德国
发布人: 郑子昂   发布时间:2017-07-29   浏览次数:

  

77-11日,中国研究院代表团在张维为院长带领下访问德国。

  

78日,受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刘涛教授邀请,代表团一行首先访问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并出席“一带一路:国际社会中崛起的中国模式”研讨会。

  

研讨会上,张维为教授首先发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中国思想》的主题发言,发言中,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中国理念,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中国民生为大的人本观念,以及实事求是的朴素作风。在很多议题上,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秩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譬如说,中国强调扶贫应该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开始的,国际间合作不应是零和游戏,而应该是双赢的,中国引领着“协商民主”的运行模式,使方案落地更加具有操作性与有效性。尽管一带一路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期待和平发展,憎恨动荡冲突,期待合作共赢超越零和游戏,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替代单极霸权。一带一路正开始形成一种难以逆转之势。那种只有少数人可获利的排他性全球化可能因此而改变,一个更加包容的、更为人性化的全球化最终可能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中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寒竹先生随后发表题为《中国模式的历史基因》主题发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几年间能够如此高速的发展动力为何,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众说纷纭。自由市场论、强势政府论都无法解释其根本原因,人们并未透视到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他认为,一系列西方读不懂中国的症结就在于,许多人并未真正了解到今日之中国的种种现象是基于一种跟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文明这个概念究其深度和广度而言,都远远超过国家这个概念。今天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差别,不是表面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别。自由市场、普遍选举、多党政治、政府分权等等,这些制度层面的东西不过是文明形态的外部表现。中西方社会差异的根源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文明。要理解今天中国的现状,必须要了解中国文明的扁平化结构和平民主义的核心。

  

  

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刘涛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沃克·施密特教授、德国国籍安全研究所阿赖森卓·卡佩里提博士先后发表主题演讲。研讨会持续3个多小时,气氛热烈。

  

  

79-10日,受世界中国学论坛欧洲分论坛组委会邀请,张维为教授率研究院代表团参加世界中国学论坛,并发表演讲。这是继2015年美国分论坛、2016年东亚分论坛之后,世界中国学论坛连续第三年在海外举行分论坛。本次欧洲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全球化:新阶段、新挑战”,与刚刚闭幕的G20汉堡峰会形成了呼应。论坛期间,来自中国、德国及其它国家50余位中外学者分别就“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趋势”、“全球不同文化对话”和“中国与国际秩序”3个方面的9大议题交换意见,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展开研讨。

  

  

张维为教授在分论坛“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趋势”中,就在全球化进程出现深刻变化的当下,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及影响,及如何透过“一带一路”看中国模式传递出的价值阐释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带一路”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因为它的背后是带来中国崛起的中国发展模式,其特点包括:民生为大、内外开放、协商民主、顺序差异等。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民生为大”主要表现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等,来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内外开放”突出体现为互联互通的核心目标;“协商民主”展现为高度务实的“共商、共享、共建”原则;“顺序差异”表现在注重支点国家和关键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最终可能形成一种不可阻挡之势,从而实现以后总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据悉,本次欧洲分论坛汇集众多知名中欧学者。开幕式由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教授主持。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院(GIGA)副总裁兼亚洲研究所所长帕特里克•克尔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教授、贝塔斯曼基金会居特斯洛总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特•德修斯先生分别代表承办方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慧林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发展部顾问汉斯—彼特•维尔纳先生、“欧洲之友”政策主管沙达•伊斯拉姆女士、德国波恩大学辜学武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也在大会作主旨演讲。

  

711日,代表团一行受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和主席海嘉一拉鲁什女士邀请,由张维为教授进行关于《中国模式及国际前景》的讲座,近30位欧洲政商界人士闻讯慕名前来。

演讲中他表示,“一带一路”背后是带来中国迅速崛起的一整套做法,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口规模大致等于100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的超大型的“文明型国家”,其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思潮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运河,都是跨越时空的大规模商贸行为。过去近四十年中,中国又经历了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开放经验。

  

中国模式的成功,不是人口数量简单增加迸发的能量,而是一个不同质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任何一个成功之处,包括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后面都有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同时又借鉴了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在长期的竞争中成长起来,所以它一定是超越西方模式的。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其特别的规模效应,今天的中国事实上正在重新界定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良政。

  

  

他还回望了6年前与福山先生的对话。福山先生认为现代政治秩序需要三个要素——国家、问责制和法治,张教授说,还要看一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在21世纪所面临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的挑战,没有这样的能力,你的社会将是分裂的,你的体制将是僵化的。世界各个国家都需要改革,而真正能够推动改革的国家好像只有中国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张维为教授通过分析文明型国家的特征、制度、模式、理念,又进一步明确地摒弃西方中心主义,解构西方话语关于中国的主流叙述,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讲结束后,海嘉一拉鲁什高度评价了张维为教授的演讲,认为其给西方带来了一种全新、客观的立场看待中国。她还积极肯定了一带一路的价值,认为其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除此之外,中国对非援助采取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方式,而非像欧洲的简单拨款,也让非洲人对华更加友善,对欧洲的援助方式并不能真的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更多思考

  

  

与会人员还就中美俄关系、中欧关系、中德合作、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中国的改革、民主、人权、贫富差距等热点问题一一向张教授请教。会议持续约4小时,反响热烈,广受欢迎。本次访德行程也圆满落下帷幕。

  

  

  

(张雪滢 报道)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