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正式出版啦!
发布人: 王鑫洁   发布时间:2019-09-20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何能够在西方道路中脱颖而出?具有怎样的优越性?为世界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具体理念和做法?


在2019年上海书展上热销的新书《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一书中,作者张维为给出了深入浅出、生动有力的解答。“只要我们坚持原创性理论研究,坚持话语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我们能够赢得中西方的话语之争,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对中国崛起和中国的真正认同。”张维为如是说。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从《中国震撼三部曲》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到《文明型国家》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再到《这就是中国》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张维为系列著作一脉相承,不断为构建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做出新的理论贡献。《这就是中国》是张维为多年进行中国话语探索和话语传播实践的最新成果,同名电视节目自2019年年初开始在东方卫视热播,获得了热烈反响,收视率思政类全国前五,视频全网播放量破亿。《这就是中国》在世纪集团2019年上海书展上架的全部图书中,销量优异,名列第五,政治类图书排名第一。


用中国话语  把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清楚


张维为认为,要想讲好、讲透中国故事,必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有整体把握。他用“文明型国家”总结中国的历史优势;他认为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可以说是“四十不惑”,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不寻常的崛起,因为中国的崛起是中国人民自己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干出来的。


中国模式为什么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在《这就是中国》中,张维为提出,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走了一条独树一帜的“稳健改革之路”。不同于苏联“双休克疗法”所代表的“激进改革模式”,也不同于古巴“短缺经济”所代表的“保守改革模式”,中国社会主义立足自己的国情,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放弃自己的优势,在这“三不”基础上大胆探索体制创新,大胆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同时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大规模的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政治改革,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最终落实到民生的显著改善。这条道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经济体,并且现在已经走上了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


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建构政治领域的“中国标准”


什么是原创的中国话语?张维为认为,原创的中国话语,就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一套政治领域的“中国标准”。我们要力求在根子上对西方话语进行反思和解构,甚至是釜底抽薪式的解构。而这样具有颠覆性的解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比如,西方将自由、民主、人权看做“普世价值”,用以评判一个国家制度的优劣,在张维为教授看来,“普世价值”实际上面临着“历史困境”“程序困境”“理念困境”“法律困境”四重困境。


那么,如何评判一个家国的政体质量呢?张维为引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认为关键看三条:第一,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能够增进人民的团结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生产力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又比如,西方对中国的主流政治叙述是基于一种所谓“民主还是专制”的话语范式,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制,又只能由西方一家来界定,张维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浅薄而又充满偏见的分析范式,源自中国政治智慧的“良政还是劣政”,对现实世界更具有解释力,更能把世界说清楚,把中国和西方的事情看清楚。张维为认为,像这样源自中国历史文化、现实实践的话语,也将影响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张维为先生的著作及其阐发的观点,本来是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同外国人讨论怎么认识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这非常难得。”2011年,张维为与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进行了一场“世纪之辩”,并在这场辩论中全世界第一人预见了“阿拉伯之春”将变为“阿拉伯之冬”。一年一度的奈克萨斯思想者大会堪称西方最重要的思想盛宴之一,每年会邀请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立场各异的思想型学者参加,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锋,2017年,张维为作为大会史上首位中国嘉宾登台交流,就西方聚焦的十九大后中国的走向发表演讲,会上他舌战群雄,证实西方思想界和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悲观预测全部落空。2018年秋天,张维为在美国哈佛大学以“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为题发表演讲,引发热烈反响。紧接着,他在央视位于上海外滩的演播厅担任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邀评论嘉宾,他的观点同样被西方媒体频频关注。


有比较,有故事  不讲官话套话,数据说话!


按购买力平价,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世界第一;按中位家庭净资产,中国发达板块的四亿多人口已经超越美国;中国“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引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潮流……这些让中国人心潮澎湃的数据,是张维为著作的一大特色。针对电视节目《这就是中国》,张维为说:“我们不讲官话套话,因为我们相信思想本身的力量,相信富有魅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时,我也认为,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核心观点经得起任何考验。”


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有着实打实的数字说话。改革开放40年,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有7.4亿人口脱贫,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有8.5亿人口脱贫,世界上有近80%的贫困是在中国消除的。中国今天光外汇储备(三万多亿美元)就超过了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总量的总和。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最多的游客,2018年约为1.5亿人次……上海人均预期寿命2018年的统计是83岁,比纽约高4岁,上海的婴儿死亡率比纽约低;2017年益索普民调显示,中国有9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美国这个比例是34%,法国是11%。2016年中国科学研究是试验发展费用为1.54万亿元,占全世界的20%,仅次于美国,超过欧盟28国总和,日本只有中国的一半。2006—2016这十年,全世界被用用次数排在前1%的顶尖论文,中国的论文被引次数已经占12.8%,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率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实现了“一部手机,全部搞定”。


面向年轻人,打话语组合拳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中国话语体系


据了解,《这就是中国》节目当初在播出模式上也做了创新,在年轻人使用频率最大的网站之一——哔哩哔哩(B站)同步上线播出,收到了非常热烈的反应,节目打分9.7。与此同时,节目的海外收视率也很好,全集在youtube上的海外总观看次数超过340万,其中是美国观众最多,占22%;其次是中国香港,占9.1%;节目评论已经超过了一万多条,其中积极的评论超过90%。


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一书中,将节目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总结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要打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的话语要接地气。官方话语是定海深针,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高度的开放,西方话语也不光是官方话语,还有大众话语、国际话语,如果中国只有官方话语是打不过他们的,对我们的受众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做过大量的实践,效果很好。”


张维为表示,他所带领的团队通过分析大数据,发现中国的年轻一代、90后非常爱国,他们需要有温度的、有原创的作品,关注真实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话语迎来了挑战,但更多是机遇。“我们面对的特定群体——今天的年轻人非常爱国,他们需要原创,需要用有温度的语言,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辩论,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或思考走。”


再来看看各位大咖对新书的评论!


张维为既是在欧洲从事研究的学者,又有中国的生活背景,正视中国实情,他的视角可能是国内和西方学者都不具备的。这是他的成功之处。——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维为先生的著作及其阐发的观点,本来是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同外国人讨论怎么认识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天天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也值得读一读。——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张维为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罗伯特·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


中国的崛起是我们时代精彩的故事,而我们时代会讲故事的人却都来自西方。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大的悖论——我们时代会讲故事的人无法理解这个时代精彩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中国人来提供中国视角。张维为教授帮了世界一个大忙,他及时地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崛起的精彩故事。——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张维为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发展的正当性立言。他用新的视角、新的事实看中国看得更深刻,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心。——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在世界上感受到了其经济与政治的实力,很自然,它渴望用自己的智慧来解释这个中国故事,先向自己,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张教授的书在中国已经广受瞩目,并将为中国在未来争夺国际话语权作出极大的贡献。——杨荣文(新加坡前外交部长)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