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访谈录:中共的“核心”是怎么来的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11-26   浏览次数:

【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确立,引发了中外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新“核心”的确立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观察者网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由他深入解读“核心”的意义。】


观察者网: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核心”这一的提法核心含义是什么?有怎样的历史沿革?能否请您就这个问题从您专业的角度为我们做做解读?


房宁:核心这个概念,准确地说,应当说是政治核心或领导核心,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政党组织的一种特有的制度安排。核心这个概念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部分。从学术意义上讨论现在所说的“核心”这个概念,必须从列宁、从布尔什维克党以及第三国际说起。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合法性,要有清楚的道统、法统、血统三个方面的继承性、正当性,这样才能宾服海内。从道统上讲,中国共产党传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常讲不忘“初心”,共产党的“初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以实现劳动阶级、人民大众解放为宗旨;从法统上讲,中国共产党靠组织发动人民革命夺取了政权,开创一代正朔,正合中国古来政治合法性本意——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从血统上讲,中国共产党直接源自共产国际。列宁继马克思、恩格斯创设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之后,创设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化为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即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是按共产国际的政治纲纲领和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


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与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建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方面。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共产党宣言》,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组织的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从此开始了自己早期的政治论述和政治实践。在他们思想的影响和指引下,也在他们的参与和指导下,欧洲的工人运动逐步走向国际联合,先后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组织原则都是民主制。


观察者网:什么是民主制?它与民主集中制有何区别?


房宁:民主制是第一国际、第二国际这类,以宣传和组织工人运动为主要目标和功能的政党的组织原则。在历史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来自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进步思想的一种社会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活动家组成的,是一种信仰者的联盟。所以,在内部组织上以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为纽带构成组织基础。


党的决定和行动从来都要取得思想认识上的基本一致,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都要实行充分的讨论以至辩论,全体或绝大多数达成一致才能形成党的统一行动。这种方式即为“民主制”。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一个处于弱势或非法状态的工人组织很难就党的方针、政策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些政党内部往往有众多派别,每遇重大问题则成为内部分歧、分派的契机。


第一国际是欧洲多国工人阶级的一个联合组织,十分松散。第二国际是由欧洲多国以民族国家为范围建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主义组织、共产党组织成的联合国际组织,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因为是由一个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党组成,各政党的组织紧密程度强于第一国际,但仍然是一个信仰者的联盟。这样的联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组织纪律约束,难以形成党的统一行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相比更像是宣传性的社会组织。


观察者网:第三国际是什么样的政治组织?


房宁:第三国际来源于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8世纪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第二国际的成员。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生重大分裂,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两大派别。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领袖。1905年俄国发生影响重大而深远的革命,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的工人抵制国家立法机关“杜马”选举,自行选举工人政权“苏维埃”,实行社会自治。这场革命为沙皇政权所镇压。列宁从革命失败中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严格纪律和统一行动的政党必然是软弱无力的,根本无法承担发动和领导旨在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


1905年9月,列宁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耶拿代表大会》一文中提出:“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关“民主集中制”这一共产党组织内部权力结构组成原则的表述。1906年3月,列宁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此后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


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终于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共产主义革命,列宁及俄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各个加盟共产党都是按俄共式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


第三国际纪念塔


观察者网:请再具体地讲讲民主集中制以及与“核心”的关系。


房宁:谈到民主集中制其实并不复杂,但学术的确常常说不清楚民主集中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一些人简单地把它解释为共产党设立党内制度、处理党内关系的一种原则,甚至还有人从字面上把民主集中制理解成了一种观念性的东西。民主集中制是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及第三国际共产党的党内基本制度,或者更加学术化一些说,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权力结构,即党的权力构成和运行体制机制。


具体来说,民主集中制可以从民主与集中两个方面来解释。民主,比较简单,就是党内重大事务包括:政策与策略、人事安排和危机处置等等,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形成党的决定。


集中制是俄共和共产国际政党的主要特点,是列宁的贡献,实际上讲列宁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列宁创建的以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


列宁在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改变了第二国际政党那种允许一切支持者入党的做法,布尔什维克的党章规定,“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可以作为党员”。这样就限制了一般赞同和拥护者加入党组织,而是要求行动者和服从者方能加入党组织,即后来讲的建立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骨干、集权化的组织模式。概括起来说,集中制的第一个制度安排是一旦党组织形成了统一的决定,所有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无条件服从并努力付诸实施。这就改变了第二国际党各行其是的状态,以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约束全党和所有党员。


集中制第二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就与现在讲的“核心“相关了。在民主集中制下,一旦达成党的决定,全党都要遵照执行。但问题是如果党不能就重大问题作出决定,特别是党中央、党的高层不能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制”,也就是第二个制度安排,即现在所说的“核心”。


就是说,在党的最高决策层不能够就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定的情况下,由党内被授权的一个总负责人做出最终决定并成为全党意志。这种权力结构和决策模式是在列宁时代形成的,它最终也构成了民主集中制的完整制度形式。


在领导俄国工人运动、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以及十月革命后建设和巩固政权,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俄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俄共中央领导集体。


当年,包括列宁在内,俄共政治局一般有6至7名委员,他们是党的最高决策层。在极其复杂艰难的革命斗争条件下,俄共党内包括最高领导的意见经常不一致,甚至形不成明确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由列宁在尽量说服不同意见者的前提下,由他做出最终决定。也就是说列宁是事实上的党的最终决策者。十月革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核心”体制发挥作用的产物。


1917年初开始,俄国出现了可能导致俄共通过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形势。但是当时俄共党内特别是最高层在是否发动武装起义的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最高决策层俄共政治局内部两个长期跟随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坚决反对发动武装起义,党内高层甚至有人建议列宁去临时政府自首以保存俄共实力。在这种混乱情况下,列宁断然做出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并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经过历史的考验,民主集中制这样一个体制保留了下来。十月革命后不到7年,列宁就去世了。在这个期间,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并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和核心地位。在列宁去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其中包括党内斗争,这一制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形成了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这就是民主集中制以及“核心”这一制度安排的历史由来。


观察者网:请您分析评价一下民主集中制这种体制的制度特性与功能。


房宁:很明显,民主集中制是一种能够产生高效率政治行动的权力结构。与第二国际的民主制相比,首先,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具有很强的组织行动能力。一个政党或政治组织尤其是在复杂情况下形成全体一致的认识和决定,那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事实上,第二国际的党政治行动能力很差,每临重大事变、每遇挑战与风险,党不分裂就算不错了。


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党多数情况下都是可能形成统一意志,进行统一行动的。其次,“核心”体制进一步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内部成本,减少失能风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党的高层形不成一致,甚至无法提高少数服从多数形成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由“核心”做出最终决定以保证在重大问题上,在重大关头党依然能够保持统一行动能力。这也就是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说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了核心就会坚强有力的道理。


观察者网: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顺理成章继承了“民主集中制”,也继承了作为民主集中制重要表现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它的民主集中制以及“核心”建立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房宁: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上,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成立的。按毛主席的说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组织原则自然是按照共产国际、按照俄共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有一个过程的。


刚开始虽然形式上相符,但由于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上层并不稳定。一开始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是陈独秀,但他犯了很大的错误,几乎断送年轻的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中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挫折。在极其危难的困境中,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这期间,依旧坎坷不断,领导核心也不稳定。当时共产党实际上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在上海,即受到共产国际指挥的中共中央;另外一个是以江西、福建为主的中央红军及中央根据地,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苏维埃政权。这实际上的两个中心,自然也就没有形成所谓的“领导核心”。加之上海中央的左倾路线失败,不得已跑到了中央苏区。中央到苏区后又造成苏区混乱,最后在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不得不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在长征路上再次发生转折,也就是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重新调整了党的组织原则,纠正了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共产国际代表李德被解除了相应职务,他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重要代表博古,也被解除了重要职务。并且,在这一会议上,中共重新形成了一个领导集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记载的“核心”表述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现在根据陈云传达遵义会议决定记录,遵义会议调整了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层,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这是我们党有关“核心”机制的最早文字记载。


也就是说,在当时最高的领导人当中,如果再达不成一致,那么就要由一个人来做决定。在这次会议上,未来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也进入了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层。后来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和考验中,毛泽东不断进步提升。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党内同志和革命军队的认可和拥戴。应当说到党的“七大”前,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领导全党全军的无可争议的领袖和政治核心。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继往开来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新阶段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关键时期做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

网址:http://www.guancha.cn/FangNing/2016_11_25_381764.shtml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