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两党竞选现场,真感觉政客在玩火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11-09   浏览次数:


经过3个半小时“咣当咣当”的美国老旧火车,我到达了Harrisbourg市。副总统拜登要在这里举行支持希拉里的竞选集会。不过出租车司机并不知道今天的活动。看来组织方的宣传水平一般,毕竟副总统来到这么一个小城市还是件不小的事。司机是黑人,不出意料地反对特朗普。当天是星期天,他仍然照常工作。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下层民众投票率低——政治参与也是要有经济条件的。即使少数族裔多支持希拉里,但相对来说他们生活条件差,立场和意愿难以转化为希拉里的选票。



这次大选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同样是少数族裔的华人多支持特朗普,甚至有数据称这个比例高达90%。为此美国之音等媒体解读是中国政府的控制和利用,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我在法国,同样发现华人支持极右政党的占多数。原因应该类似:华人勤奋、重教育,生活水平整体在中上。他们对治安、平等更为关注。一个人游手好闲却能坐享各种福利,实在令华人无法接受。在美国,非法移民的生活水平都比美国穷人高,这实在荒唐。后来在特朗普竞选现场遇到支持他的华人,而他们支持的理由就是一个词:Order(秩序)。


一到会场,就被一个醒目的行为艺术抗议震撼了,实在是太污了,美国民众政治意见的表达可真够直接、生猛的。在排队等待安检时,我问一位选民:“如果特朗普赢了大家怎么办?”。他怂怂肩:去加拿大或待在家里不出门(很巧,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的封面也是自由去了加拿大)。但他表示不管怎样会接受选举结果。


会场是一所学校的活动室,一共也就几百人参加。我大体估算了下,白人占90%,其他族裔10%。年龄在30到50之间,40岁居多。性别上看,几乎不相上下。考虑到希拉里是女性,也属正常。


如果和台湾地区、法国的政治集会对比的话,美国的参与地点多在室内,有严格的安检,人数有时也有限。这应该是美国持枪自由导致的。还有一点很不同,所有人都站着,主办方不提供板凳。台湾十几万、几十万的选举集会都有座椅提供。


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很令我怀疑活动效果。这也不难理解何以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


在安检时还有一件趣事:我被禁止携带苹果进入,理由是可用于攻击候选人。但我带的更具威胁性的铁质水杯却允许带入。实在弄不懂他们逻辑。就好比共和党克利夫兰大会,根据法律假枪严禁携带,真枪却可以。


集会原定下午2:30开始,3:30结束。但拜登副总统3:35才到。期间长时间无人主持,或许这就是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


所有发言人表达的就两个意思:希拉里很称职,特朗普很糟糕。大家必须发动所有人去投票。发言的人很激情,听众也随着他们的节奏欢呼。


拜登副总统尽管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见识自然不同。他的演讲中很长时间都在谈论中国,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拜登是现任政府官员,不是候选人,自然不能攻击中国。他主要是通过中国的进步来反衬美国必须选一个合适的领导人和中国竞争。他见过习近平多次,自然以他为例,来阐述美国的问题。他一再重复这样的语句:当我们如何如何,中国在干什么,习在干什么?


其实不管美国政客在大选中从正面还是负面谈中国,核心意思都一样:中国发展太快,美国应该改变。不过他们的解决方案只是聚焦于候选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总统就能改变。很少有人认为是这个制度出了问题。奥巴马前几天在佛罗里达助选时说特朗普获胜将给美国民主带来巨大灾难,只是为什么这种灾难会变成迫在眉睫的现实?他没有说。

或许有人说,什么时候中国的领导人也能如同美国一样直接和民众对话。我想的则是,什么时候美国政治人物不在把精力放在选举上和各种演说上,而是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为了参加这场活动,来回坐了7个多小时的火车。其中辛苦一言难尽。而且火车来回基本上都满的,这么多美国选民和我一样不得不忍受漫长旅程的煎熬,可政客们怎么就不能想办法解决呢?


我认为一个领导人既要能提出国家的发展远景和奋斗目标,如两个一百年战略,同时也应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和西方恰在这两个方面有严重缺失。美国人知道自己国家的未来是什么吗?奋斗目标是什么吗?


第二天,我乘飞机赶到北卡参加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地点是在一个体育馆,人山人海。如果要说现场和希拉里团队的区别,那就是几乎没有黑人,就连值勤的警察都是白的。
现场的华人告诉我,一般治安和保安都是黑人居多,但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二是虽然各年龄段都有,但年青人很多,甚至高中生也不少。三是充满激情。每当有人讲话,全场时不时的发出沸腾的高呼声。从场面上看,远比希拉里更能煽动人心。尤其是特朗普出场的时候,那沸腾的景象没到现场前我根本无法想象:教主?摇滚歌星?实在是太火爆了。四是民族主义特色非常突出。大家一起面向国旗宣誓,歌星领唱国歌。听众经常会全体起立高呼、鼓掌,形成一种巨大的广场效应。那种场面很容易令人想起第三帝国。我真的是有种感觉,政客们在玩火,许多年轻的支持者们似乎并不理解自己的言行意味着什么。


每个发言的人都很类似:攻击希拉里。场上不断地响起“把她关起来”的呐喊。都说民主制度能够保障政治人物的人身安全,但从特朗普这里看不到。不过到了特朗普发言时,他再度重复要墨西哥建墙的主张,对中国的攻击也是如此。主题都是要拿回美国人原有的权益,基本维持了选举初期激进的观点。显然对于每个候选人而言,此时争取中间选民已没什么意义,相反一定要自己的支持者出去投票才更重要。


我也问了现场民众同一个问题:假如希拉里胜选会怎么样?这位选民似乎一楞,说:“我没想过,应该是一团糟吧(MESS)”。


如果说两大党竞选集会有什么共性的话,就是每个人发言结束时都要加一句:上帝保佑美国。只是上帝这一次会倾向谁呢?


如果以台湾做参照,感觉共和党和民进党很接近,很善于搞集会,气氛热烈而沸腾,极易激发认同感和激情。民主党则像国民党,规规距距,但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在美国十几天的实地观选,至少可以这样说,这个制度在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日益丧失,民主也未能令美国更团结,相反对立和冲突日益尖锐。主流媒体甚至推出“如果你支持的候选人失败,如何解脱的12条规则”。如果说2008年经济危机让华盛顿共识显了原形,那么这一次选举就令美国和西方的民主制度显了原形。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

网址链接:http://www.guancha.cn/SongLuZheng/2016_11_09_379958.shtml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