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和:根概念、概念转化与中国学派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11-01   浏览次数:

2016年1月8日下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政治理论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讨会暨“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出版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主编冯绍雷教授与丛书作者们济济一堂,发言讨论。本文是苏长和教授主旨发言。



今天讲三个部分的内容:根概念和学派的关系;概念转换或转化工作与学派生成的关系;关系与共生。

(一)学派是从根概念发展出来的


任何一个学派、理论都是从根概念发展出来的。我们生产出一个东西后,要想办法给它命名。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现在倒过来了,事干成了一些,但是名字也要取好。根概念很多,美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有不少根概念,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是根概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个根概念。一种理论出来以后,或者一个学科一旦出现越来越多新的核心概念,就意味着该学科出现了很多理论或者学派创新的迹象。秦亚青老师的“关系”和“过程”概念提出来以后,学界有些人认为是过程建构主义,我认为,“关系”就是“根”的概念,与建构主义无关,不能叫做关系建构主义,也不能叫过程建构主义,这么命名,相当于“关系”不是根概念,而是建构主义根概念的分支概念,等于把辛辛苦苦原创性成果接到别人那里去了,这涉及学术传统的接续问题。所以,根概念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科建设和学派生成里面都很重要,我们应该珍惜它。


(二)学术研究需做好概念转换工作

严格来讲,我国的学术在外国学问进来以后,还没有完成对外来概念的系统转换和转化工作,造成学术研究的被动。我认为做好概念转换和转化工作有两点值得重视,也就是“同名异义、同义异名”。这里有四种转化可能,可以用符号表达,我们在学术概念市场里碰到很多概念,有的是同名异义,有的是同义异名,由此做转换转化很有必要。

第一,同义异名的概念用符号来表述,就是A=B=C=D。如果A是自己的概念,B、C、D是别人的,那么尽量坚持用A来表达自己。世界上同样的现象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表述,表现在一个国家学术上,就应该自主地坚持用自己的概念表达自己。

第二,用新的概念来替代各个并行的同义异名概念,比如当A=B=C=D时,为了便于交往,用新的概念统一来代替A、B、C、D同义异名造成的混乱现象,比如X=(A=B=C=D)。

第三,同义异名的第三种处理办法,是用新的根概念,作为各个次概念的总属概念,比如A=(A1、A2、A3、A4),等于将各个次概念划到一类中。例如,我们讲现实主义可能是美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根概念,所谓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都属于这个根概念范畴内。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根概念。

第四,同名异义用符号来表达,就是A≠A≠A≠A,大家都在讲这个概念,共的名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概念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个人觉得当一个学科内部出现很多同名异义现象时,这个学科的理论是在衰落的,需要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需要对各种概念做很重要的确“实”工作。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迫切需要做的工作。

(三)“共生”概念代表学术创新

用自己的概念解释自己和世界,绝不是学术民族主义,也不是搞学术封闭。

“关系”可以作为一个根概念,由此可以发展出关联利益等从属概念。用此解释中国外交所讲的“利益共同体”,很有启发意义。利益共同体不单单是将利益捆绑在一起,而应是“关联利益”的共同体。再比如,“理性选择”支配着美国特色社会科学,如果从“关系”出发,其实“关系选择”对解释社会和国际关系,可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现象。还有,我们不要认为“关系”只是中国的

概念,其实其他社会也讲“关系”,有一本外国出的商业评论,主题文章就是汉语拼音的“guanXi”。美国研究合同的经济学家,发现合同维系中“关系”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们不用“关系”这个词,用的是“非正式制度”。当我们用这个研究别人时,这个概念就容易走出去。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自己的概念,我们很多概念就在我们生活中,日用而不觉。我个人觉得要提炼核心概念,首先要根据中国汉字的特点,从字开始,再形成一个词。汉语里面很多核心概念是从字来的。关系是一种互动,体现了共生。中国政治和外交中很多关键概念是从“共”派生出来的,如“共和”、“共商”、“共话”、“共赢”、“共有”、“共享”、“共同体”、“共建”、“共鸣”等等。再比如像公和私、合和分等等,西方人讲“分而治之”,其实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外交更强调“合而治之”,用此表述中国政治和外交,很多内容就理顺了。所以,我觉得“共生”这个概念和“关系”这个概念是相通的。类似这样的概念多了以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理解的国际关系学科就出来了。这样的概念在过去二十年里面慢慢地越来越多,代表着我们的学术创新。

一种理论有了核心概念以后,这个核心概念开始是专业名词,就像关系理论,但是要变成一个普遍理论的话,要从专业名词变成普通名词,就需要让外面的人用这个词来开展研究。就像我们很多人上世纪80年代到国外去留学,把国外的概念学回来以后在国内做研究一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外国概念从专有名词变成普通名词的过程。我们很多原创概念和理论,将来要和外人一道合作,引导别人用这些词做研究,这就完成了名词从专有词到普通词的转换。还有一种转换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比如,现在不少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这个过程会使得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不再是普遍理论,而是降成为“美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我认为这是理论创新中的进步。当越来越多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出现的时候,谁能够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根概念对此进行统称,相当于前面说的A=(A1、A2、A3、A4)时,那么国际关系学科才可能更上一层楼。

最后要强调下概念从专有转换到普通的意义。一种商品的专利被模仿的时候是侵权的,但理论的核心概念被模仿或使用以后,则是从专有到普通的一个扩大,值得鼓励,有利于思想和理论的传播。所以理论的核心概念不怕被别人模仿和使用,但专利是怕被人模仿和使用的。



文章来源:2016-01-25  苏长和(原载文汇网,感谢上交陈拯推荐)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