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中外学者话长征】重走长征坚定信仰 居安思危奋勇前行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10-20   浏览次数:


我院助理研究员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座谈会,并撰文缅怀红军精神。


2016年10月19日下午,“聆听历史回响、思考中国奇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座谈会延安站举行。


延安是革命圣地,但于我是熟悉而又陌生。我是第一次踏上这片传奇般的热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在耳闻目睹当年红军的事迹、遗迹的过程中,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中,精神为之振奋。在这次洗礼灵魂的寻根之旅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长久以来萦绕在笔者心头的一个问题被逐层揭开谜底:为什么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最后不到8000人的队伍,能够力排万难、屡挫强敌,纵横二万五千里,会师陕北?为什么这枚星星之火在这片并不算富饶的土地上,不仅顽强的生存下来,而且在十三年后以燎原之势,席卷华夏,完成驱逐外辱、解放全国的历史使命?他们究竟靠的是什么?


早就知道红军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传统。可是,他们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些?他们不怕死、不怕苦的动力、源泉到底是什么呢?研讨会上,几位老红军的发言如醍醐灌顶一般,一下子把笔者的困惑给解开了:红军不怕死不怕苦,还只是表现,其背后所蕴藏的真正力量是一种精神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他们才能做到不怕死、不怕苦,不畏强敌、不屈不挠。一位当地的干部如数家珍般援引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的原文为我们答疑解惑:“刚到陕北的红军,是历尽苦难的残破之师,但是他们不仅毫无气馁,反而依旧是信心百倍,拥兵三十万的张杨也视红军为精神导师。在城市也是,截至1933年,‘左倾路线’令中共的白区力量全军覆没,可是,到35年12?9运动时,力量又迅速恢复了。那个历史时期,中共堪称‘不死鸟’。从1927年被屠杀到迅速在城市农村展开反击,从白区全军覆没、红区被迫长征到12.9和会师陕北,屡仆屡起,中共的精神优越感始终不曾动摇。”


什么人可以成为精神导师?唯有掌握真理与信仰的精神贵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仰望图片墙上那一张张虽略带稚嫩、却目光坚定的面庞,虽瘦削却孔武有力、昂扬着无穷斗志的年轻身体,我顿时明白斯诺之言不虚,“里面的红军,从朱毛到普通战士,一个个光芒四射,简朴而又轩昂,瘦削而又强健”。相比之下,那些在敌占区、国统区锦衣玉食、缠绵在大烟与酒色中的政客、官僚、军阀们,在这样一支铁军面前,就算握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难以取胜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


从延长县驱车十多公里,专门来为我们讲授长征、传经送宝的老红军张爷爷更强化了笔者的这一认识。爷爷今年九十有六,当年是不折不扣的“红小鬼”,一路追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从瑞金来到延安。八十年过去了,老人对当年发生的一切却历历在目,用略带沙哑的浓重的乡音为我们娓娓道来。当年的番号、老班长牺牲前跟他说过的话,一幕幕宛如昨日、近在眼前。报告行将结束时,老红军用力喊出革命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眼神中的矍铄与坚定,和照片墙上他昔日战友们的目光是一样的;当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有力地握住笔者时,我明白了,他的血管里有一种力量在流淌——信仰。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成就了老红军爷爷,也成就了我们的党,成就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却终于涅槃重生、走向复兴的国家。


望着老红军爷爷远去的背影,我也陷入了沉思。记得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可不是嘛,一支不到八千党员的星星之火队伍,不仅赢得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发展成一支近八千万人的队伍,把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病夫之国”打造成全球第二经济体,一个人民幸福、复兴在望的崛起大国。


红军精神常青,当与日月同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我们今天重返延安,瞻仰遗迹,缅怀先烈,就是要进一步坚定信仰,好在漫漫复兴之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文章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网址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020/c1003-28793373.html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