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曙霞著:《改革开放中的地方政府——厦门变迁30年标本考察》
发布人: 何菁   发布时间:2016-04-27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中的地方政府——厦门变迁30年标本考察》

江曙霞 等



基本信息: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系列: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


丛书介绍: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发起了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与出版工程,并决定将这项工程的研究成果以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的形式推出,从多个维度和层次全面深入地解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经验。为保证研究质量,课题面向海内外的优秀华人学者公开招标,聘请林毅夫、樊纲、陈平等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项目指导委员会,负责课题申请书的遴选、研究工作的指导、咨询和研究成果的验收评定。20077月,全国数十位经济学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参与了丛书的著述。

  这套丛书涉及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制度创新与经济改革、公共部门与政府体制、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企业改革与产业调整等15个重大选题。既有研究金融热点问题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又有探索制度创新的《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既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又有着力于企业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革命30年》。丛书作者都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如蔡、史正富、姚洋、胡汝银、黄季焜、张军、周黎安等。


简 介

本书按照厦门市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将厦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加以阐述:(1)解放思想及要素禀赋初步释放的阶段(1978-1983年),着重阐述了改革开放之初厦门经济特区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动力机制以及厦门所具有的初始禀赋优势;(2)“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和局部推进阶段(1984-1993年),从改革初期厦门市政府面临的政治和制度性约束人手,着重分析了厦门地方政府的目标决策模型和组织架构,为本书后续部分的分析和展开进行铺垫;(3)塑型阶段(1994-2002年),通过对市场增进的厦门故事的演绎,为读者刻画出塑型阶段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全貌;(4)治道变革阶段(2003-2008年),探讨了厦门市在传统发展模式受阻后致力于寻找新的增长级,实现特区二次创业的过程,及厦门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发展创新和新时期厦门地方政府面临的外部约束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目 录

导论
  1.1 逻辑起点:背景分析
  1.2 关于厦门样本代表性的说明
  1.3 研究主线和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2.改革的脉动——在思想解放中前行
  2.1 改革孕育期的初始背景
  2.2 厦门经济特区自发改革的动力机制
  2.3 “厦门模式”——禀赋差异下的发展优势
3.“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逻辑一特区建设的局部推进
  3.1 探索型改革:政治约束与制度松绑
  3.2 转型目标决策模型及实践度量
  3.3 发展型政府的逐步构建:M型组织结构的变迁
4.“塑型期”的蜕变——特区建设的“厦门模式”
  4.1 特区建设的“厦门模式”:角色塑型
  4.2 行政助推下的经济增长:市场增进的厦门故事
5.治道变革—厦门发展的新思路
  5.1 增长观念的转变:寻找新的增长极
  5.2 福利增进导向下经营城市:厦门的发展创新
  5.3 在激情与理性中前行的厦门政府
6.厦门改革变迁30年:回顾及启示
  6.1 变革中的地方政府:一个简单的回顾
  6.2 和谐之美:厦门发展模式的深层次思考
  6.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向:厦门案例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厦门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后记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