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刊》创刊了!
发布人: 刘嘉诚   发布时间:2018-08-30   浏览次数:

《东方学刊》简介

  

《东方学刊》(季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为探索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推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本刊侧重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跨学科的中国学研究成果。本刊重视前沿理论探索,关注实践经验分析,鼓励学术批评对话,力求保持思想之犀利、学术之严谨,同时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东方学刊》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复旦大学主办,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我们热切期盼各领域学者专家惠赐稿件,共同努力将《东方学刊》建设成一个卓越的学术平台和思想家园。

  

  

创刊词

  

《东方学刊》与大家见面了。

“东方” 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指中国这样的非西方大国;“东方”也指整个世界的东部,特别是东亚;“东方”还经常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当然,“东方”还有其他涵义,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上述这些意思更为重要。

《东方学刊》的名字也涵盖了这些意思。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在世界的东方迅速崛起,震撼了整个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消除了世界最多的贫困,形成了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影响和辐射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人类历史迈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大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这个时代呼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崛起,呼唤中国学术和中国话语的崛起,呼唤中国人自己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主流叙述的崛起,《东方学刊》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东方学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探索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推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它致力于中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致力于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致力于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东方学刊》集思想和学术为一体,既保持思想之犀利,也坚守学术之严谨,亦不断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1949 年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60 年代是第一阶段,当时受冷战氛围和苏联的影响,我们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持否定的态度。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即“文革”阶段),我们处于既排斥西方又排斥苏联的阶段,但过度的意识形态化使中国无法确立真正的学术自信。从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为第三阶段,我们更多地转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几乎全面受到西方的影响。在这个阶段,虽然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但总体上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仍未真正确立起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正在开启一个从西方话语解放中出来的新阶段、一个确立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的新阶段,即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推动这个阶段走向成熟和辉煌。

我们的信心源于中国全面崛起的伟大实践。世界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一场社会大变革都会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崛起就是这样一场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社会大变革。这种信心也源于经过这么多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一批了解中西方社会、思想和学术,具有原创研究能力的中国学者成长起来了。这种信心还源于我们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诸多优势。在世界主要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五千年至今,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文明型国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范式、新坐标的内源性主体文明。

一个中国学人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正在到来。以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为例,西方主流政治学者这么多年来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除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然外,就是西方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本身存有大量缺陷。它们与真正的科学相距甚远。西方主流政治学者没有预测到苏联解体,没有预测到中国崛起,没有预测到特朗普上台;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没有预测到2008 年金融危机。西方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数学模式,但无法解决人类社会极端丰富性所带来的挑战。西方学术话语描述了名目繁多的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但以中国思想和学术加以审视的话,过去数十年全世界最大的陷阱其实就是两个,即“民主原教旨主义陷阱”和“市场原教旨主义陷阱”。凡是克服这两个陷阱的就基本成功了,如中国。凡是陷入这两个陷阱的就经历失败或走衰,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不少西方国家。中国学界为西方学术和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个“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伟大时代已经来临!

愿《东方学刊》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一个不断产生原创性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地方,成为一个确立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的卓越平台,成为一个所有认同中国道路学者的思想家园和学术天地。我们期望,当我们十年乃至数十年后回望本刊所走过的路,将发现本刊的诞生是中国学术自主和学术自信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座里程碑。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吧!

谨为序。

  

张维为

2018 年9 月1 日

  

  

  

  

创刊词 ( 张维为)

专题:改革开放40 周年

王绍光奠基与延续—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 1

杨光斌初步成型的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与制度化吸纳------------------------------- 8

寒竹解放思想对4 0 年改革开放的意义----------------------------------------15

张旭东文艺文化思想领域4 0 年回顾------------------------------------------ 22

政治

殷之光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世界秩序叙事 ----------------------36

卢南峰吴靖历史转折中的宏大叙事:“工业党”网络思潮的政治分析------------- 49

经济

史正富现代经济学的危机与政治经济学的复兴---------------------------------- 62

王东宾地方债与国资再造:政府平台市场化转型的米德视角----------------------- 71

文化

孙佳山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4 0 年,三个基本坐标及其历史临界------------------- 81

白钢典型性创世论性质文本释读与比较研究----------------------------------- 89

书评

田雷 “虎妈”的另一种读法—狐狸,还是刺猬?------------------------------ 1 0 6

王锐如何书写近代史? —评孙歌《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1 1 4

  

  

  

Table of Contents

  

Inaugural Statement—Zhang Weiwei

  

Focus: China’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Foundation and Continuation: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ath—Wang Shaoguang -------- 1

China’s Burgeoning Democratic Discourse and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Yang Guangbin ---------- 8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mancipation of Mind for Reform and Opening-up— Han Zhu ------------ 15

40 Years of Ideas in Literature, Art and Culture: A Retrospect— Zhang Xudong ------------------- 22

  

Politics

Internationalism: the Narrative of Global Order Conceived in the Independence Movement of theThird World—Yin Zhiguang------------------------------------------------------------------------ 36

Grand Narrative at History’s Turning Point: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 Ideology of China’s “Industrial Party”— Lu Nanfeng & Wu Jing-------------------------------------------------------- 4 9

  

Economy

The Crisis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the Revival of Political Economy—Shi Zhengfu------------- 62

Local Debts and the Remaking of State Capital: A Meadean Perspective on the Market Transition of Public Platforms—Wang Dongbin------------------------------------------------------------------ 7 1

  

Culture

40 Years of Reform in Chinese Cinema: Three Basic Coordinates and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Junctures—Sun Jiashan------------------------------------------------------------------------------ 8 1

An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ypical Protological Texts—Bai Gang -------------- 89

  

Book Review

An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Tiger Mother: a Fox, or a Hedgehog?—Tian Lei------------------- 106

How to Write Modern History? - On Sun Ge’s Japan and China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Wang Rui ------------------------------------------------------------------------------------------------- 114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